#132 改善焦慮煩躁的5個方法


哈囉展信愉快!

這週好嗎?

寫信給你的這個時間我正在進行家庭旅遊,與先生、孩子一起到馬來西亞🇲🇾感受異國風情。


只能說,有機會能夠出來看看立體世界,身心狀態會好些,世界好大,不會只有一個螢幕就能窺探全貌。


我自己幾乎也是個網路成癮者,很常內在的想法容易被外在影響,網路的「無距離」讓我們少掉很多到緩衝時間。


如果你也有以上狀況,你真的不孤單,這時有意識的「走」出來,能給大腦一點新的平衡,身體動一動,比較不緊繃。


去家裡附近的公園走走,或是步行你最常去的飲料店,書店,都有一樣的好處。


身體舒服了,心就舒服了。


———


這週我想分享給你,在這段時間,對我自己卡住時有幫助的五個方法。


每一個對我都有幫助,希望同樣也能給你帶來一些美好。


  • 放下手機:紛擾原有90%來自網路世界,關掉紛擾原並不會讓我們少掉什麼,允許自己可以選擇訊息接受與否。


  • 去聽25年前曾經感動你的歌:這是我這禮拜額外發現的好方法,當我耳朵小氣25年前那首我持續不斷重播的宇多田首張專輯「Automatic 」,竟然讓我有種力量回歸的感覺,好像所有的無力,都能跟著歌曲裡的旋律與音樂擺動,逐漸消失。


  • 找到你喜歡的味道,讓他帶著你感受當下的氣味與氛圍。我最需要沈靜時,會拿乳香來聞。木質調的氣味會讓你擁有平靜的感覺,一層一層觀看自己。


  • 「看」見人:我喜歡在搭乘大眾運輸或是等人的時候,看看我眼前的風景(人)。有的人左右邊的肩頸不同高,這代表除了身體的狀態不太平衡,也代表他的內在長期壓力長期以來承擔了不平衡的責任感。然後我會再看他的膝蓋,走路的模樣,可以的話聽聽他跟身邊人的對話,也會找到一些狀態是否平衡的線索。


  • 書寫:今年的我目前日更文字來到170天,書寫讓我更多活在當下,知道自己為何感動、生氣、悲傷、不爽,了解自己的感覺,不再是無感的活著,更多當我看見紀錄跳出來提醒我過去是怎麼活著,我會意外的被提醒,自己曾經如此生活。


——


有時候停滯或迷惘不一定是不好,反而是提醒我們,生命要準備前往下一階段了,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非得怎麼樣才能進到下一階段。


當我們願意用不一樣的態度迎接改變,那就是成長的訊號📶


祝福你,每天都獲得能量與豐盛。


Emily

愛美麗 Emily

Read more from 愛美麗 Emily

Hello, 展信愉快 8月份依然是炎熱與颱風交織的時間, 這禮拜颱風來去匆匆,不知道身在台灣各地的你好嗎? 希望你一切安康,沒有受到颱風的影響,大家都平安。 上週末我和大學同學相約去宜蘭,每年暑假我們都會見上一面。 算一算,從畢業到現在,居然快要 20 年了。 我們四個人坐在一起,聊的話題跟二十年前很不一樣, 聊到孩子的作息、教育方式、家務分工、工作、另一半的職涯安排...等等, 在短短的聚會時間裡,我們沒有人提到「夢想」,還有關於自己。 不是我們不想談,而是生活的現實,讓夢想在清單裡排到很後面。 趕著接小孩、煮晚餐,讓家庭的功能順利運作; 與另一半相互配合,確保每天的行程都能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 這樣子的生活日復一日。 偶爾,可能也在心裡問自己: 在家庭功能發揮到極致的同時,那個曾經想成為某種樣子的「我」,還在嗎? 我想人生裡的課題不該總是只能二選一。 因為大多時候,我們的人生不是是非題。 為了要大家都滿意,我們會選擇兼顧,然後把「自己」的部分縮到最小, 通常我們會覺得可以犧牲自己的需求來成全大局。 但這樣的「兼顧」也不是萬能解, 因為很多時候兼顧的結果是 60...

Hello, 展信愉快! 我不是KOL,也不是聲音甜美的配音員。 我只是一個媽媽,一邊帶孩子、一邊分享我愛的芳療知識。 而現在,我有了一個Podcast頻道。 有時候還會收到這樣的訊息: 「謝謝妳,我那一集聽了好多遍。」 說實話,我從來沒想過我也能被這樣聽見。 2021年,我第一次按下錄音鍵。 聽到自己的聲音時,我愣住了。 不是不好聽,只是太陌生。 像是聽到一個陌生人模仿我講話,尷尬又想笑。 甚至有一秒,我差點按下「刪除」。 但我沒有。 我說服自己: 「就錄著吧,也許哪天有人會需要它。」 那年我每週一晚上九點到九點半都開直播教媽媽們認識精油, 我的初衷是分享所學,加上練習我的口說表達能力。 後來發現很多人問的問題都重複, 我開始想: 「如果能一次錄下來,是不是更有效率?」 沒想到,就是這個動作, 開啟了我的Podcast之路。 我沒有豪華錄音設備,也沒有聲音專業訓練, 我只有一個很簡單的念頭: 「我可不可以,先說一點點就好?」 現在回頭看, 真的慶幸當初那一刻的自己選擇保留、選擇開始。 因為Podcast,讓我留下了自己的知識、成長、與陪伴。...

Hello 展信愉快! 前幾天,我打開 ChatGPT,只是想問一句:「幫我想個Podcast標題」。 結果它彷彿喝了蜂蜜水,給我一串又甜又響亮的句子, 什麼「靈感暴風雨」、「聲音的魔法森林」、「說話的宇宙之門」⋯⋯ 我一邊看,一邊點頭:「喔~可以喔!」 正要複製的時候,腦袋突然跳出一個聲音: 「咦?這是你想說的,還是AI想要你說的?」 「啊,好像不是我。」 於是我默默關掉畫面, 心想:「不行,再這樣下去,我會變成一個只會問AI的人類,連自己在想什麼都不知道。」 這是我的近況。 在一個什麼都可以問 AI 的時代,我反而在練習:先問自己。 因為如果我們每個想法都交給AI,久而久之不只是聲音消失了,連「我想說什麼」這件事都變得模糊。 我們會寫,是因為我們會活;我們能說,是因為我們有感。 你可能會想: 「愛美麗妳不是常教大家用AI創作嗎?怎麼突然開始逆風練功?」 沒錯,我還是會用。 但我也發現,真正的靈感,不是AI那端跳出來的句子,而是我在生活裡突然浮現的念頭。 比如早上在陽台喝咖啡時,我突然靈光一閃:「欸,我為什麼不能先想完再問它呢?」 咖啡還沒喝完,我就開始寫了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