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教會我的事


哈囉展信愉快!

這週五小孩就要開學了!!!(撒花)

我終於明白什麼叫做暑假鬼門開,

就是你會在家裡聽到「媽媽」的次數大概是平常的10倍,

然後會有不斷朝你詢問的「媽媽我可以看電視嗎?」「媽媽我可以打電動嗎?」「媽媽你可以陪我玩嗎?」


不知道家裡有小小孩的你是否也有這樣「甜蜜的負擔」?

雖然有時真的會覺得分身乏術,工作家庭兩頭燒,

但是晚上要睡覺前看見孩子安穩的臉,我心裡還是會有滿足感,

謝謝他為我的人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體驗。

然後小孩睡著之後媽媽開始追劇或熬夜?因為我們追的不是劇,是自由!!


上週三我們舉辦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的線上讀書會。

有讀者寫信給我,說他終於知道為什麼自己在某些狀態的反應會如此劇烈,

他也明白接納自己這四個字說得簡單,要做好難。


用我自己話來解讀,人生的過程就是:認識自己-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接納自己

接納自己,是我知道我這裡不好,不夠完整,離我的理想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我願意接受、喜歡這樣的自己。


這是一本用動物視角書寫的書。

描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共10次諮商對話的心理過程。

整本書從蛤蟆感到悶悶不樂、提不起勁、像一朵枯萎的花,沒有活力,癱軟在家中開始。

他的朋友鼴鼠、河鼠與老獾發現蛤蟆怪怪的,推薦他去找新來的蒼鷺心理師,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故事紀錄蛤蟆轉變的過程,以及他如何重新認識自己到接納自己的轉變。

每一個轉折點,都讓讀者不自覺的對應自己的狀態:「如果我是蛤蟆,我會怎麼辦?」

書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針對「自我狀態」的解釋。

什麼是自我狀態?


每個人,從小到大會經歷的三個狀態。

分別是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以及成人自我狀態

每一個人的內在,都包含了這三個狀態。

在不同的時間點,依照事件,出現不同比例,而形成我們應對事情的態度。


舉例來說:

當我教育小孩時,有時候,我發現自己的行為,也有著父母親的影子。

特別是理智線斷裂時,我使用的語句,在事後回想,竟跟我童年時,被挨罵的記憶有點相似。

我常提醒自己,不要用過去不喜歡的方式教育小孩,但無形之中其實我還是踏上了父母的後塵。

這個型態,就可以稱作父母自我型態。

在我們的成長裡,不論是正面,或是負面的影響,都會被身體記住並內化,成為我們個性的一部分。

而父母(及主要照顧者)的行為,就會成為「父母自我狀態」的基石。


其他的型態例如我們一聽到又有什麼事被要求,

馬上出現跺腳、翻白眼的表情,這個呈現出來的就是兒童自我型態。


真正成熟的型態,應該是成人自我型態。

表示你在成長的過程中,透過學習、內化、思考、理解,用理性的方法來處理當下遇到的狀況。


自我型態與心理地位


當我們總是用著慣性去處理事情時,同樣的狀況老是會發生。

有些不礙事,有些卻會成為問題。


若是老是出現父母自我型態,我們容易評判、教育別人,甚至當起了審判者,隨處批評別人。

如果我們的主管、同事、朋友,總是用父母自我型態在待人處事,

帶著「我好,你不好」的角度看待事件,就會形成各式各樣的PUA。


為了要讓別人對我們少一點PUA,我們盡可能地討好、不吭聲、不表達,

只為了少惹一點麻煩,無形中我們壓抑自己的喜怒哀樂。


上述這些,就如同書中所提:

「如果你否認它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試著多用「成人自我狀態」對待自己


我發現自己常陷入父母自我狀態,用著批評和挑剔來審判自己。

容易苛責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的話語,很常不經意的出現在耳邊。


但事實上,這本書提醒我們可以更像個成人一樣,用成熟的角度,多些理性與客觀,來看待當下發生的一切。

給自己多一點關愛和照顧,並沒有那奢侈,好好愛自己,沒有這麼難。

看看鏡中的自己,這個「自己」陪伴著你從以前一路過關斬將到現在。

因為有「自己」,讓你能做你想做的事,去你想去的地方,還可以喜歡別人,討厭事情,擁有各種喜怒哀樂。

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總要事事完美,才叫成功,才是別人喜歡的樣子。

對於不滿意的狀態,我們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前進,前進的過程,就有機會看見更多可能。

有時候停滯或迷惘不一定是不好,反而是提醒我們,生命要準備前往下一階段了,

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非得怎麼樣才能進到下一階段。

當我們願意用不一樣的態度迎接改變,那就是成長的訊號,面對不斷而來的困惑至少證明我們是活著的。

祝福你,走在喜歡自己的路上,每天都比昨天更好。

Emily

----

  1. 工商時間:大家都在說原子習慣是一本好書,但是為什麼實踐起來好像還是卡卡的?由怡慧老師撰寫的《怡慧老師的原子習慣實踐之旅》,透過實踐的方式拆解原子習慣背後的秘密,理解之後上手一個新習慣就沒有這麼困難了!

    我的講師好友郁芸將在今晚舉辦《怡慧老師的原子習慣實踐之旅》線上分享會 ,用小小改變,幫助你走在實踐人生大轉變的路上,歡迎報名: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408081343172310470980

愛美麗 Emily

Read more from 愛美麗 Emily

Hello, 展信愉快! 我不是KOL,也不是聲音甜美的配音員。 我只是一個媽媽,一邊帶孩子、一邊分享我愛的芳療知識。 而現在,我有了一個Podcast頻道。 有時候還會收到這樣的訊息: 「謝謝妳,我那一集聽了好多遍。」 說實話,我從來沒想過我也能被這樣聽見。 2021年,我第一次按下錄音鍵。 聽到自己的聲音時,我愣住了。 不是不好聽,只是太陌生。 像是聽到一個陌生人模仿我講話,尷尬又想笑。 甚至有一秒,我差點按下「刪除」。 但我沒有。 我說服自己: 「就錄著吧,也許哪天有人會需要它。」 那年我每週一晚上九點到九點半都開直播教媽媽們認識精油, 我的初衷是分享所學,加上練習我的口說表達能力。 後來發現很多人問的問題都重複, 我開始想: 「如果能一次錄下來,是不是更有效率?」 沒想到,就是這個動作, 開啟了我的Podcast之路。 我沒有豪華錄音設備,也沒有聲音專業訓練, 我只有一個很簡單的念頭: 「我可不可以,先說一點點就好?」 現在回頭看, 真的慶幸當初那一刻的自己選擇保留、選擇開始。 因為Podcast,讓我留下了自己的知識、成長、與陪伴。...

Hello 展信愉快! 前幾天,我打開 ChatGPT,只是想問一句:「幫我想個Podcast標題」。 結果它彷彿喝了蜂蜜水,給我一串又甜又響亮的句子, 什麼「靈感暴風雨」、「聲音的魔法森林」、「說話的宇宙之門」⋯⋯ 我一邊看,一邊點頭:「喔~可以喔!」 正要複製的時候,腦袋突然跳出一個聲音: 「咦?這是你想說的,還是AI想要你說的?」 「啊,好像不是我。」 於是我默默關掉畫面, 心想:「不行,再這樣下去,我會變成一個只會問AI的人類,連自己在想什麼都不知道。」 這是我的近況。 在一個什麼都可以問 AI 的時代,我反而在練習:先問自己。 因為如果我們每個想法都交給AI,久而久之不只是聲音消失了,連「我想說什麼」這件事都變得模糊。 我們會寫,是因為我們會活;我們能說,是因為我們有感。 你可能會想: 「愛美麗妳不是常教大家用AI創作嗎?怎麼突然開始逆風練功?」 沒錯,我還是會用。 但我也發現,真正的靈感,不是AI那端跳出來的句子,而是我在生活裡突然浮現的念頭。 比如早上在陽台喝咖啡時,我突然靈光一閃:「欸,我為什麼不能先想完再問它呢?」 咖啡還沒喝完,我就開始寫了這篇文章。...

Hello 展信愉快 天氣真的變得好快,一下子就進入了悶熱的夏天。這種忽然之間熱起來的天氣, 總會讓人覺得有點浮躁、提不起勁,連心情都容易燥熱起來。 我自己也不例外。所以想跟你分享一個我每年夏天都會拿出來用的私房配方,幾乎是我的「隨身小冰箱」。 只要一個30ml的酒精噴瓶,加上薰衣草和薄荷精油。 比例很簡單:總共30滴精油(例如薰衣草10滴+薄荷20滴,如果你喜歡更涼一點,可以多加一點薄荷),然後用開水補滿。 噴個兩三下,不論是在騎機車、等紅燈,或是午休前後,那種瞬間清新的涼感,真的會讓人深呼吸、放鬆下來。 薄荷帶來清涼,薰衣草安撫心情,兩個搭配起來很有默契,不但降躁,也是一種小小的夏日療癒。 這瓶「夏日舒心噴霧」是我用心過生活的小撇步,也想一起分享給你。 如果你也試了,記得跟我說你喜歡的比例喔:) 關於成為更好的自己,何謂更好? 我們常說:「我要成為更好的自己。」但那個「更好」,到底是誰定義的? 是自己真正渴望的模樣,還是社會期待、別人眼中的成功? 這次閱讀郝旭烈郝哥的《人生成為》,有一句話像一記溫柔卻深刻的警鐘: 「你不會成為你不知道的樣子。」 這句話擊中我過去的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