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展信愉快 天氣真的變得好快,一下子就進入了悶熱的夏天。這種忽然之間熱起來的天氣, 總會讓人覺得有點浮躁、提不起勁,連心情都容易燥熱起來。 我自己也不例外。所以想跟你分享一個我每年夏天都會拿出來用的私房配方,幾乎是我的「隨身小冰箱」。 只要一個30ml的酒精噴瓶,加上薰衣草和薄荷精油。 比例很簡單:總共30滴精油(例如薰衣草10滴+薄荷20滴,如果你喜歡更涼一點,可以多加一點薄荷),然後用開水補滿。 噴個兩三下,不論是在騎機車、等紅燈,或是午休前後,那種瞬間清新的涼感,真的會讓人深呼吸、放鬆下來。 薄荷帶來清涼,薰衣草安撫心情,兩個搭配起來很有默契,不但降躁,也是一種小小的夏日療癒。 這瓶「夏日舒心噴霧」是我用心過生活的小撇步,也想一起分享給你。 如果你也試了,記得跟我說你喜歡的比例喔:) 關於成為更好的自己,何謂更好?我們常說:「我要成為更好的自己。」但那個「更好」,到底是誰定義的? 是自己真正渴望的模樣,還是社會期待、別人眼中的成功? 這次閱讀郝旭烈郝哥的《人生成為》,有一句話像一記溫柔卻深刻的警鐘: 「你不會成為你不知道的樣子。」 這句話擊中我過去的盲點: 原來我們之所以無法成為理想中的樣子,往往不是因為不夠努力, 而是根本沒看清那個「成為」,是什麼模樣。 我們是否曾靜下來,好好問自己一句: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而是提醒你:先沉澱,再出發。 「認為 → 作為 → 成為」:真正的改變,有順序書中提到的核心概念「三為模型」,打破了我過去對努力的單一路徑想像:
過去的我,認定只要夠努力、夠拚命,就能實現夢想,那時候的我,相信「花別人三倍的時間,也一定能做到」。 這個信念,在年輕、體力滿滿的時候,是我的燃料。 但它也讓我忘了,機器尚且會過熱,更何況是人。 我拚過頭,不僅身體亮起紅燈,生活也開始失衡。 曾經熱愛的事,變得沉重;原本珍惜的關係,也在日復一日的「趕進度」中被犧牲。 當人生開始失溫,我才開始問自己: 我是不是,一開始就「認為錯了」? 努力,是基本配備;方向,才是關鍵這段時間,隨著AI工具的出現、時間管理技能的提升,我的產能確實比以往更有效率。 但我也開始明白一件事:
回頭看自媒體經營初期的我,真的很拚。 幾乎日夜不分地寫文、錄音、剪輯、學工具,認真到幾近過勞。 但最終,我卻錯過了最想守住的:身體健康、親密關係,以及創作的初心。 在那段疲憊中,有個詞悄悄浮現心頭:「餘韻」。 我意識到:拼盡全力不等於成功;拼到沒力,只會迷失自己。 機器的理想產能是85%,人的餘韻該更寬書中提到:「一台機器的理想產能是85%,剩下15%,是為了休息、修正與重啟。」 這句話,猶如一盞燈,照亮我過去的盲點。 我們總以為高產能才是進步的象徵。 但其實真正的成熟,是懂得預留餘地——給自己喘息、修復與重新對焦的空間。 我開始調整工作節奏,試著在密集的行程裡安排「留白時間」:
我發現,當你願意放下對「滿載」的執著,生活會自動為你騰出空間,讓真正重要的東西浮出水面。 留白,不是懶散,而是智慧的節奏 但現在我明白了:留白,是為創意保留空間;是讓人生多一點呼吸。 就像樂章裡的休止符,讓旋律有了起伏; 就像書頁間的留白,讓眼睛得以休息,心靈可以沉澱。 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時候該緩。 「你學到的,不一定是更努力,而是更有餘裕地選擇何時全力。」 這句話,讓我學會用智慧去安排節奏,用節奏來承載熱情。 給正在用力的你:你最近,有為自己留白嗎?此刻的你,是不是也在某個目標裡用盡全力?是不是覺得,停下來是一種辜負? 如果你正在疲憊中掙扎,也許這是身體與靈魂在提醒你:
因為你不必一直全力以赴,而是要學會:何時該全力、何時該保留。 這份留白,是一種智慧,是一種選擇,也是成為自己最真實模樣的必經之路。 願我們都能在這條「成為」的旅程上,不再燃燒自己,而是溫柔地照亮前方。 這週你是否也感受到身體或心靈的「過載訊號」呢? 如果願意,我很想聽聽你最近留白的方式,或是你心中那個「想成為的模樣」。 歡迎直接回信給我,讓我們一起陪伴彼此,慢慢走在這條成為自己的路上。 愛美麗 |
Hello, 展信愉快! 我不是KOL,也不是聲音甜美的配音員。 我只是一個媽媽,一邊帶孩子、一邊分享我愛的芳療知識。 而現在,我有了一個Podcast頻道。 有時候還會收到這樣的訊息: 「謝謝妳,我那一集聽了好多遍。」 說實話,我從來沒想過我也能被這樣聽見。 2021年,我第一次按下錄音鍵。 聽到自己的聲音時,我愣住了。 不是不好聽,只是太陌生。 像是聽到一個陌生人模仿我講話,尷尬又想笑。 甚至有一秒,我差點按下「刪除」。 但我沒有。 我說服自己: 「就錄著吧,也許哪天有人會需要它。」 那年我每週一晚上九點到九點半都開直播教媽媽們認識精油, 我的初衷是分享所學,加上練習我的口說表達能力。 後來發現很多人問的問題都重複, 我開始想: 「如果能一次錄下來,是不是更有效率?」 沒想到,就是這個動作, 開啟了我的Podcast之路。 我沒有豪華錄音設備,也沒有聲音專業訓練, 我只有一個很簡單的念頭: 「我可不可以,先說一點點就好?」 現在回頭看, 真的慶幸當初那一刻的自己選擇保留、選擇開始。 因為Podcast,讓我留下了自己的知識、成長、與陪伴。...
Hello 展信愉快! 前幾天,我打開 ChatGPT,只是想問一句:「幫我想個Podcast標題」。 結果它彷彿喝了蜂蜜水,給我一串又甜又響亮的句子, 什麼「靈感暴風雨」、「聲音的魔法森林」、「說話的宇宙之門」⋯⋯ 我一邊看,一邊點頭:「喔~可以喔!」 正要複製的時候,腦袋突然跳出一個聲音: 「咦?這是你想說的,還是AI想要你說的?」 「啊,好像不是我。」 於是我默默關掉畫面, 心想:「不行,再這樣下去,我會變成一個只會問AI的人類,連自己在想什麼都不知道。」 這是我的近況。 在一個什麼都可以問 AI 的時代,我反而在練習:先問自己。 因為如果我們每個想法都交給AI,久而久之不只是聲音消失了,連「我想說什麼」這件事都變得模糊。 我們會寫,是因為我們會活;我們能說,是因為我們有感。 你可能會想: 「愛美麗妳不是常教大家用AI創作嗎?怎麼突然開始逆風練功?」 沒錯,我還是會用。 但我也發現,真正的靈感,不是AI那端跳出來的句子,而是我在生活裡突然浮現的念頭。 比如早上在陽台喝咖啡時,我突然靈光一閃:「欸,我為什麼不能先想完再問它呢?」 咖啡還沒喝完,我就開始寫了這篇文章。...
Hello 展信愉快 你是不是也遇過這種感覺——明明每天都在經營自媒體,寫貼文、拍影片、開直播, 卻總覺得「回應少、轉換低、粉絲不夠黏」? 是不是也懷疑過:我都那麼努力了,為什麼還是沒人買單? 老實說,這不一定是內容不夠好,而是——我們的「聲音還沒真正被聽見」。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知識型創作者,或是有課程、服務、專業想推廣的人, 我想分享一個常被忽略,但其實超有潛力的秘密武器:Podcast 不是因為它跟上流行,而是因為它「深」。 為什麼呢? 因為Podcast不像短影音那樣快又狠、拼演算法; 它更像是——有人願意戴著耳機,讓你陪他煮飯、通勤、散步,默默把你放進生活裡。 這種親密關係,不是推播得來的,而是「信任」的累積。 舉幾個例子,你就懂我意思了: 吳淡如的《人生實用商學院》,讓人覺得她不只是作家,更像是一位「人生顧問」。 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溫柔的對談讓人願意卸下心防。 呱吉的Podcast,不靠爆點,卻擁有超穩定的聽眾連結。 這些節目背後都有一個共通點:不是「急著賣」,而是「先讓人想聽你說話」。 但你知道嗎?你現在就可以不用自己開節目,也能開始靠聲音變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