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展信愉快! 今天想和你聊聊一個很有趣的觀點:別再等靈感乍現,改變你的習慣,開始紀錄吧! 靈感是什麼?別等它來敲門,先記錄!靈感這種東西,真的像夜空中的流星,一閃即逝, 與其等著它不小心降臨在你頭上,不如用紀錄的方式抓住它! 記錄可以從一句話、一個畫面、一段對話開始。 或許是今天書中看到的那句:「我們努力賺錢,不是為了買東西,而是為了換取選擇自由的權利。」是否讓你很有感? 那就把它記錄下來,再多問自己:「為什麼這句話觸動了我?」 也許它能讓你想到人生的一個選擇,甚至成為你下一集Podcast的主題! 為什麼先紀錄,後提問?我們的日常其實充滿靈感,只是大多數時候,因為太忙碌,讓它悄悄溜走了。 紀錄是一種承諾——承諾你會回頭探索這些微小的觸發點。 當你問「為什麼」時,你開始把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連結拉近,找到共鳴點。 舉個例子:你可能今天和朋友聊到旅行中的「不按計劃行事」, 這句話讓你腦中冒出一些有趣的畫面——意外走進的咖啡店、錯過的火車站、發現的新朋友…… 這些其實都是可以變成Podcast素材的經驗啊! 紀錄靈感的小方法:讓生活更有趣!除了問「為什麼」,還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觸發靈感: 給自己一場「預定以外」的探險,例如:
體驗後留下評論:
科學小佐證:為什麼體驗和紀錄能帶來靈感?簡單來說,越多的經驗、越多的紀錄,就越容易觸發靈感! 研究顯示,我們的大腦會因為新鮮的體驗或多元的外界刺激,形成新的神經連結(Neuroplasticity)。這些連結讓我們更容易從不同事物中產生新的想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創意」來源。每次的探索,都是對大腦的一次刺激。 這週來個「靈感蒐集小實驗」這週,給自己一段固定的靈感搜集時間(例如每天10分鐘), 在備忘錄上記下今天一個觸動你的點子,不管多小都可以。 然後,一週後回頭看看你的紀錄: 你會發現,這些靈感觸發了不同的思考,而且其實靈感就在你身邊,等著你主動發現它! 希望你喜歡今天的信件!如果你有任何Podcast相關的疑問,歡迎點擊表單與我分享。 祝你創作愉快:) 愛美麗 |
Hello, 展信愉快 8月份依然是炎熱與颱風交織的時間, 這禮拜颱風來去匆匆,不知道身在台灣各地的你好嗎? 希望你一切安康,沒有受到颱風的影響,大家都平安。 上週末我和大學同學相約去宜蘭,每年暑假我們都會見上一面。 算一算,從畢業到現在,居然快要 20 年了。 我們四個人坐在一起,聊的話題跟二十年前很不一樣, 聊到孩子的作息、教育方式、家務分工、工作、另一半的職涯安排...等等, 在短短的聚會時間裡,我們沒有人提到「夢想」,還有關於自己。 不是我們不想談,而是生活的現實,讓夢想在清單裡排到很後面。 趕著接小孩、煮晚餐,讓家庭的功能順利運作; 與另一半相互配合,確保每天的行程都能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 這樣子的生活日復一日。 偶爾,可能也在心裡問自己: 在家庭功能發揮到極致的同時,那個曾經想成為某種樣子的「我」,還在嗎? 我想人生裡的課題不該總是只能二選一。 因為大多時候,我們的人生不是是非題。 為了要大家都滿意,我們會選擇兼顧,然後把「自己」的部分縮到最小, 通常我們會覺得可以犧牲自己的需求來成全大局。 但這樣的「兼顧」也不是萬能解, 因為很多時候兼顧的結果是 60...
Hello, 展信愉快! 我不是KOL,也不是聲音甜美的配音員。 我只是一個媽媽,一邊帶孩子、一邊分享我愛的芳療知識。 而現在,我有了一個Podcast頻道。 有時候還會收到這樣的訊息: 「謝謝妳,我那一集聽了好多遍。」 說實話,我從來沒想過我也能被這樣聽見。 2021年,我第一次按下錄音鍵。 聽到自己的聲音時,我愣住了。 不是不好聽,只是太陌生。 像是聽到一個陌生人模仿我講話,尷尬又想笑。 甚至有一秒,我差點按下「刪除」。 但我沒有。 我說服自己: 「就錄著吧,也許哪天有人會需要它。」 那年我每週一晚上九點到九點半都開直播教媽媽們認識精油, 我的初衷是分享所學,加上練習我的口說表達能力。 後來發現很多人問的問題都重複, 我開始想: 「如果能一次錄下來,是不是更有效率?」 沒想到,就是這個動作, 開啟了我的Podcast之路。 我沒有豪華錄音設備,也沒有聲音專業訓練, 我只有一個很簡單的念頭: 「我可不可以,先說一點點就好?」 現在回頭看, 真的慶幸當初那一刻的自己選擇保留、選擇開始。 因為Podcast,讓我留下了自己的知識、成長、與陪伴。...
Hello 展信愉快! 前幾天,我打開 ChatGPT,只是想問一句:「幫我想個Podcast標題」。 結果它彷彿喝了蜂蜜水,給我一串又甜又響亮的句子, 什麼「靈感暴風雨」、「聲音的魔法森林」、「說話的宇宙之門」⋯⋯ 我一邊看,一邊點頭:「喔~可以喔!」 正要複製的時候,腦袋突然跳出一個聲音: 「咦?這是你想說的,還是AI想要你說的?」 「啊,好像不是我。」 於是我默默關掉畫面, 心想:「不行,再這樣下去,我會變成一個只會問AI的人類,連自己在想什麼都不知道。」 這是我的近況。 在一個什麼都可以問 AI 的時代,我反而在練習:先問自己。 因為如果我們每個想法都交給AI,久而久之不只是聲音消失了,連「我想說什麼」這件事都變得模糊。 我們會寫,是因為我們會活;我們能說,是因為我們有感。 你可能會想: 「愛美麗妳不是常教大家用AI創作嗎?怎麼突然開始逆風練功?」 沒錯,我還是會用。 但我也發現,真正的靈感,不是AI那端跳出來的句子,而是我在生活裡突然浮現的念頭。 比如早上在陽台喝咖啡時,我突然靈光一閃:「欸,我為什麼不能先想完再問它呢?」 咖啡還沒喝完,我就開始寫了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