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展信愉快! 最近最常遇到大家問的問題,就是關於Podcast如何提高收聽率。 Podcast 錄完,不代表影響力就開始了! 以前我也以為,只要上架,觀眾就會自動跑來聽,結果呢?根本不是這回事!😅 Podcast 的觸及其實很有限,如果內容只停留在音檔裡,影響力真的會被卡住。 所以,與其等觀眾來找我們,不如讓內容主動出擊! 這邊我想與你分享我實作有效,目前也正在執行與優化的方法: 一集 Podcast,可以「一魚六吃」!同樣的內容,換個形式,就能觸及更多受眾:
上面這些方法要一次到位坦白說真的有困難, 但是我們可以先行選擇2-3種負擔較小的方式進行測試。 這樣一來,Podcast 不只是 Podcast,而是能在各平台發揮最大價值! 國外創作者早就在這樣做!七個值得參考的案例1. Tim Ferriss(提姆·費里斯)提姆·費里斯將他的 Podcast 內容轉化為部落格文章和電子報,延長內容的生命週期,並吸引不同受眾。 2. Gary Vaynerchuk(蓋瑞·維納查克)蓋瑞·維納查克(GaryVee)將單一內容拆解成多種格式,在不同平台上發布,以最大化觸及率。 3. Joe Rogan(喬·羅根)喬·羅根的 Podcast 雖在 Spotify 獨家播出,但他利用 YouTube 上的精華片段吸引新聽眾。 4. Alex Hormozi(亞歷克斯·霍莫茲)亞歷克斯·霍莫茲將他的 Podcast 內容剪輯成短視頻,發布在 IG、YouTube Shorts、TikTok 等平台,吸引新粉絲。 5. Pat Flynn(派特·弗林)派特·弗林將 Podcast 內容轉化為 YouTube 影片和部落格文章,並透過電子報與粉絲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6. Ali Abdaal(阿里·阿布達爾)Ali Abdaal將 Podcast 內容剪輯成精華短片,發布在 IG Reels 和 YouTube Shorts,並轉化為電子報和會員專屬文章。 7. HubSpot Podcast NetworkHubSpot 將旗下 Podcast 內容重新包裝為部落格文章、短視頻和電子報,確保內容在不同平台上持續曝光。 他們透過內容再利用策略的有效性,將內容轉化為不同格式並分發到多個平台, 共通點:內容不只是「播出」,而是「擴散」! 你的內容,是要等人來找,還是主動出擊?如果 Podcast 只待在音檔裡,影響力就被限制住了。 但當它變成短影音、圖文、SEO 文章、電子報,就能主動吸引不同平台的受眾,甚至讓他們回頭聽 Podcast! 別等了,開始讓你的內容「跑出去」吧! 我將在3月份舉辦一場直播講座,內容就會提到如何一魚多吃,讓內容更高效,分享被更多人聽見, 如果你也希望能提高自己的擴張力,這場直播一定不能錯過! 報名連結 歡迎報名,我們直播見囉! 愛美麗 |
Hello, 展信愉快! 我不是KOL,也不是聲音甜美的配音員。 我只是一個媽媽,一邊帶孩子、一邊分享我愛的芳療知識。 而現在,我有了一個Podcast頻道。 有時候還會收到這樣的訊息: 「謝謝妳,我那一集聽了好多遍。」 說實話,我從來沒想過我也能被這樣聽見。 2021年,我第一次按下錄音鍵。 聽到自己的聲音時,我愣住了。 不是不好聽,只是太陌生。 像是聽到一個陌生人模仿我講話,尷尬又想笑。 甚至有一秒,我差點按下「刪除」。 但我沒有。 我說服自己: 「就錄著吧,也許哪天有人會需要它。」 那年我每週一晚上九點到九點半都開直播教媽媽們認識精油, 我的初衷是分享所學,加上練習我的口說表達能力。 後來發現很多人問的問題都重複, 我開始想: 「如果能一次錄下來,是不是更有效率?」 沒想到,就是這個動作, 開啟了我的Podcast之路。 我沒有豪華錄音設備,也沒有聲音專業訓練, 我只有一個很簡單的念頭: 「我可不可以,先說一點點就好?」 現在回頭看, 真的慶幸當初那一刻的自己選擇保留、選擇開始。 因為Podcast,讓我留下了自己的知識、成長、與陪伴。...
Hello 展信愉快! 前幾天,我打開 ChatGPT,只是想問一句:「幫我想個Podcast標題」。 結果它彷彿喝了蜂蜜水,給我一串又甜又響亮的句子, 什麼「靈感暴風雨」、「聲音的魔法森林」、「說話的宇宙之門」⋯⋯ 我一邊看,一邊點頭:「喔~可以喔!」 正要複製的時候,腦袋突然跳出一個聲音: 「咦?這是你想說的,還是AI想要你說的?」 「啊,好像不是我。」 於是我默默關掉畫面, 心想:「不行,再這樣下去,我會變成一個只會問AI的人類,連自己在想什麼都不知道。」 這是我的近況。 在一個什麼都可以問 AI 的時代,我反而在練習:先問自己。 因為如果我們每個想法都交給AI,久而久之不只是聲音消失了,連「我想說什麼」這件事都變得模糊。 我們會寫,是因為我們會活;我們能說,是因為我們有感。 你可能會想: 「愛美麗妳不是常教大家用AI創作嗎?怎麼突然開始逆風練功?」 沒錯,我還是會用。 但我也發現,真正的靈感,不是AI那端跳出來的句子,而是我在生活裡突然浮現的念頭。 比如早上在陽台喝咖啡時,我突然靈光一閃:「欸,我為什麼不能先想完再問它呢?」 咖啡還沒喝完,我就開始寫了這篇文章。...
Hello 展信愉快 天氣真的變得好快,一下子就進入了悶熱的夏天。這種忽然之間熱起來的天氣, 總會讓人覺得有點浮躁、提不起勁,連心情都容易燥熱起來。 我自己也不例外。所以想跟你分享一個我每年夏天都會拿出來用的私房配方,幾乎是我的「隨身小冰箱」。 只要一個30ml的酒精噴瓶,加上薰衣草和薄荷精油。 比例很簡單:總共30滴精油(例如薰衣草10滴+薄荷20滴,如果你喜歡更涼一點,可以多加一點薄荷),然後用開水補滿。 噴個兩三下,不論是在騎機車、等紅燈,或是午休前後,那種瞬間清新的涼感,真的會讓人深呼吸、放鬆下來。 薄荷帶來清涼,薰衣草安撫心情,兩個搭配起來很有默契,不但降躁,也是一種小小的夏日療癒。 這瓶「夏日舒心噴霧」是我用心過生活的小撇步,也想一起分享給你。 如果你也試了,記得跟我說你喜歡的比例喔:) 關於成為更好的自己,何謂更好? 我們常說:「我要成為更好的自己。」但那個「更好」,到底是誰定義的? 是自己真正渴望的模樣,還是社會期待、別人眼中的成功? 這次閱讀郝旭烈郝哥的《人生成為》,有一句話像一記溫柔卻深刻的警鐘: 「你不會成為你不知道的樣子。」 這句話擊中我過去的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