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讀者來信:怎麼改變思維?


Hello 展信愉快,很快地又來到星期四了。


上禮拜的連假四天,你有去哪裡玩嗎?

我其實哪裡都沒去,一方面是害怕塞車,另一方面是餘震持續,其實也沒太多心情去哪裡。


加上太多新聞事件的轟炸,我最後的選擇是去附近的花市買了幾盆小植物。

透過這些移盆、裝飾、挖土、整土,與孩子一起做了生態瓶,感覺很療癒啊!


除此之外,帶著小孩去公園騎車走走散步。

有時候覺得,只要重要的人平安健康的在身邊,就是很簡單的幸福。

這個連假,我大概是用這樣的步調在前進的,希望你也從你的日常找出適合自己的脈絡,並非一定得追逐著什麼,才叫成功。


今天的分享,來自讀者的提問:怎麼樣能讓自己跳脫舒適圈,做更多不一樣的思考?


這個題目,我會先把它拆解成兩個部分:「一個是跳脫舒適圈」,另一個是「做不一樣的思考」。


跳脫舒適圈

這幾年來,「跳脫舒適圈」這個名詞很熱門,好像人一定要跳脫舒適圈,才叫做上進。

維持在原地,就是等著被淘汰的感覺。

於是陸續出現很多的詞彙,例如斜槓、第二人生、副業....等等,硬是要我們在自己原有的領域做出些改變,才叫做跳脫舒適圈。


看到這,停個一分鐘,思考一下:「你對於舒適圈,有什麼想法?」

我的想法是,如果人生是個遊樂場,那不同的遊樂設施具備玩的能力不一樣。

我的人生遊樂場是希望在死之前,能夠盡可能地把這個遊樂場玩好玩滿,這樣花了門票錢才值回票價啊!

應該沒有任何一個人,想要一直玩著旋轉木馬吧?


同理,跳脫舒適圈的意義對我而言,是鍛鍊我玩不同遊樂設施的基本能力。

可能是雲霄飛車需要的心臟有力,也可能是碰碰車的耐撞力。

盡可能去試試看不一樣的遊樂設施,有機會發現「哇,原來我玩這個還挺擅長的」,

說不定你自然而然就想多玩幾次。


所以跳脫舒適圈對我來說,就是盡可能地在自己能力所及去嘗試或體驗不同的事情。

體驗夠多,感受夠多,你會知道什麼是自己喜歡的,什麼是自己不喜歡的,

哪些可以再進一步深入挖掘,哪些淺嚐即可。


你都花門票錢了,做些不同的嘗試,也有機會看見意料之外的風景,幹嘛不做?

不一樣的思考,從換個方式問問題開始

這點我會從「不一樣」出發。


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曾說過一句話:「 什麼叫瘋子,就是重複做同樣的事情還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Insanit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所以會想要有不一樣,是因為我們期待不同的結果。

不同的結果,來自我們用不同的問題,去找尋不同的答案。


比如說生活中很有可能會是:

「為什麼小孩哭不停?」

「為什麼蚊子那麼多?」

「為什麼老是講不聽?」

上面的這些問句很常會讓我們陷入負面情緒與狀態,鑽牛角尖讓人越繞越緊。


所以我們可以幫助上面的問句調整成:

「為什麼小孩哭不停?」➡️「怎麼樣能讓小孩停止哭泣?」

「為什麼蚊子那麼多?」➡️「怎麼樣能讓蚊子減少?」

「為什麼老是講不聽?」➡️「怎麼樣能講一次就聽得懂」


這樣的問句,能讓我們試著解決問題,甚至轉換邏輯,學會找到可執行的下一個步驟,找到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上面的方法可以落實在不同領域,專案問題、親子關係、人際相處、工作上的疑難雜症,或是種種我們會遇到的事情。

「為什麼計畫總是拖延?」➡️「如何可以不拖延計畫」

>>可以想出幾個不拖延的方法,例如提前預備、找人幫忙、降低期望值、找夥伴一起監督…等。


「為什麼見面就會吵架?」➡️「如何看見但不吵架」

>>方式可能是視若無睹、轉移注意力、或是增加幫助降低見面張力的可能性,使用不同氛圍改變場景的感覺…等等。


「找不到人生目標?」➡️「怎麼樣找到人生目標?」

>>目標的設定來自大方向的確立,更多時候是需要找到符合自己的價值觀、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還有自己喜歡的事
>>找到方向,來自你經歷夠多、體驗夠多,才會有機會找到自己的喜歡與不喜歡,符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

當你的素材夠多了,你也可以多了很多的不一樣。

可以做的下一步

我自己透過這樣的問問題,幫助我在看事情能重新用不同的視角出發。改變詢問方式,試著從問題中問出更好的問題。

這個模式有機會找出合適的下一步,就像我最常說的:「美好的生活實踐就是每天都進一步一點點,成為自己更美好的樣子。」然後,我們就在這條路上了。

希望你喜歡今天的分享,如果這封信對你來說有幫助,歡迎分享給身邊需要的人,

或是直接請他訂閱我的電子報,這樣他就可以每週都收到信囉!

對於改變思維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歡迎你回信給我~

也歡迎你與我預約諮詢,我們一起讓生活變得更好!

Emily

愛美麗 Emily

Read more from 愛美麗 Emily

Hello,展信愉快! 這星期好嗎?對我而言,這確實不是容易的一週。 我得了一場聲音完全消失的感冒,再加上尿道炎,讓我全面陸續進入“身體不配合工作”的狀態。 還得在病中吼叫孩子(沒辦法,大人病了還沒完全倒,小孩病了卻能活跳跳,沒有試過是不會懂的經歷)。 不過,我想我應該已經度過了最糟的階段吧?🚬 天氣變來變去,你也記得好好照顧自己哦! 還記得之前跟你提過我三月份辦理也參加了一場時光書寫的活動, 這週的書寫挑戰來到第三週,有一個題目是: 過去曾經經歷的挑戰,學到了什麼? 這題目讓我回想起 20 年前,那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將我的人生直接按了暫停鍵。 人生被按下暫停鍵 大三那一年,我的人生被按下了暫停鍵 大家都在前進,只有我,被困在原地,還站不起來。 那場車禍,讓我不得不休學、待在家裡,連走路都成了奢侈。 朋友們照常上課、玩樂、計劃未來,而我只能坐在椅子上,看著世界繼續轉動。 自我懷疑不斷 「是不是就這樣了?」「為什麼偏偏是我?」 無力感爆棚,我不想說話、不想社交,甚至連熱愛的事物都提不起興趣。 那段時間,我極度封閉,日復一日地待在房間裡,什麼都不做。...

哈囉展信愉快! 這週五小孩就要開學了!!!(撒花) 我終於明白什麼叫做暑假鬼門開, 就是你會在家裡聽到「媽媽」的次數大概是平常的10倍, 然後會有不斷朝你詢問的「媽媽我可以看電視嗎?」「媽媽我可以打電動嗎?」「媽媽你可以陪我玩嗎?」 不知道家裡有小小孩的你是否也有這樣「甜蜜的負擔」? 雖然有時真的會覺得分身乏術,工作家庭兩頭燒, 但是晚上要睡覺前看見孩子安穩的臉,我心裡還是會有滿足感, 謝謝他為我的人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體驗。 然後小孩睡著之後媽媽開始追劇或熬夜?因為我們追的不是劇,是自由!! 上週三我們舉辦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的線上讀書會。 有讀者寫信給我,說他終於知道為什麼自己在某些狀態的反應會如此劇烈, 他也明白接納自己這四個字說得簡單,要做好難。 用我自己話來解讀,人生的過程就是:認識自己-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接納自己。 接納自己,是我知道我這裡不好,不夠完整,離我的理想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我願意接受、喜歡這樣的自己。 這是一本用動物視角書寫的書。 描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共10次諮商對話的心理過程。...

哈囉展信愉快! 這週好嗎? 寫信給你的這個時間我正在進行家庭旅遊,與先生、孩子一起到馬來西亞🇲🇾感受異國風情。 只能說,有機會能夠出來看看立體世界,身心狀態會好些,世界好大,不會只有一個螢幕就能窺探全貌。 我自己幾乎也是個網路成癮者,很常內在的想法容易被外在影響,網路的「無距離」讓我們少掉很多到緩衝時間。 如果你也有以上狀況,你真的不孤單,這時有意識的「走」出來,能給大腦一點新的平衡,身體動一動,比較不緊繃。 去家裡附近的公園走走,或是步行你最常去的飲料店,書店,都有一樣的好處。 身體舒服了,心就舒服了。 ——— 這週我想分享給你,在這段時間,對我自己卡住時有幫助的五個方法。 每一個對我都有幫助,希望同樣也能給你帶來一些美好。 放下手機:紛擾原有90%來自網路世界,關掉紛擾原並不會讓我們少掉什麼,允許自己可以選擇訊息接受與否。 去聽25年前曾經感動你的歌:這是我這禮拜額外發現的好方法,當我耳朵小氣25年前那首我持續不斷重播的宇多田首張專輯「Automatic 」,竟然讓我有種力量回歸的感覺,好像所有的無力,都能跟著歌曲裡的旋律與音樂擺動,逐漸消失。...